联系方式 CONTACT

招生政策

高考招生怎样才能公平?

作者:佚名 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 更新时间:2017年03月21日

  

    近日,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地调出高考招生计划支援中西部考生一事,令持续多年却沉寂已久的高考招生地区不公平一事,再度引发热议。

  在讨论如何分配高考招生计划才算公平之前,不妨先来分析造成地区不公平的原因。

  首先,最为重要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,尤其是优质资源,比如“985”、“211”之类的院校,到2013年,全国共有116所“211”级别的大学,数量较多的地区为北京26所、江苏11所、上海9所、湖北7所、陕西7所,数量少的则如河南、江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,只有一所。

  而这种情况的形成最为主要的是历史原因。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晚清民国,当时的大学主要由政府官办和私人、基督教会私立,如武汉大学源于1893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,复旦大学乃1905年由著名教育家马相伯私人创办,教会私立的则有金陵大学、齐鲁大学(后并入南京大学、山东大学)等优质高校,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当时较为发达的城市。

  到了1952年,全国上下掀起了高校院系调整大潮,将民国时期的英、美式高校体系改造成苏联式高校体系,并将高校资源集中在几个片区,如华中地区集中在武汉,武汉大学就将原本在其他地区的中正大学(在江西)和湖南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的部分院系并入;此外,华南集中在广州、西北集中西安、华北集中在北京天津、华东集中在上海南京。于是,地区间教育资源的不均,更加剧烈。

  不过,这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某一个地区的模式,在过去的百年间,并未引发不公平现象。这是因为,1938年之前,大学都是采用独立自主的招生考试制度,招生各校自己组织进行,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,不会考虑考生来自哪个省区。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,开始组织全国统一考试,统一招生,一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,高考招生基本上是全国统一考试与招生。

  80年代中后期,国家开始鼓励发达地区探索教育新模式,上海率先取得自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试验权,打破教育改革坚冰,北京、天津、广东、江苏等地也随之改革,分省考试、分省招生模式开启。与此同时,伴随着教育部下放高校管理权限,一些原为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与地方政府联系越来越紧密,这些高校在接受教育部经费的同时,地方政府往往也会在经费和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,因此,招生计划的天平开始倾斜, 地方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,高考招生地区不公平也呈现愈演愈烈之势。

  到2005年前后,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各省区的分配不均,达到顶峰,大部分优质高校,尤其是非京籍的优质高校,在本地的招生数量达到50%,甚至更多。这种不公平持续引发争议,教育部于是强调,直属院校要将在本地招生的指标降至30%以内,此后逐步有所改观。但即使是30%,部分优质高校省区之间的录取比率差异依然惊人。

  实质上,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探求逐步减少高考招生地区间的不公平,除了部署院系本地招生不得超过30%外,高校拿出独立名额支援特定地区,如中西部省份的贫困县和教育欠发达地区,从2011年开始,部分省区贫困县的考生可以预先参与优质高校的录取工作,复旦大学今年即宣布,定向招收不超过400名农村学生。此外,教育部每年根据各省高考人数,在招考前期对录取率较高地区作出调出。近日引发热议的高考招生计划支援中西部考生一事,即属此类。

  至于如何解决这种不公平现象,当前国家平衡支援教育资源较少地区虽然是好的举措,但收效较慢,且容易触及既得利益者,推进阻力会越来越大;此外,不少人建议欠发达省份大力发展本省教育,这条路其实也很难行得通,因为一所优质大学的形成,绝非一朝一夕,即使花再多的资金,投入再多,也难以将普通大学打造成名校,汕头大学就是例证,且国家对教育资源的管控也较为严格。

  而真正能立竿见影的,莫过于国家收回优质大学招生权限,尤其是教育部直属985院校,加强对这类院校的资金投入,特别是取代地方政府投入的资金部分,让这些院校与地方政府在经济领域脱离依附关系,招生计划全国统一制定,公平公正。

  因为,近年来热议的高考招生不公平,主要是指优质大学,因为从录取来看,即使教育欠发达的江西,2016年也达到78.8%。而一本录取率,河南、江西、贵州等省近三年平均在8%以下,而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均超20%;如果是名校,那么差距则高达10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