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方式 CONTACT

招生政策

职业教育如何步入“互联网+”时代

作者:佚名 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 更新时间:2017年03月21日

“互联网+”带给职业教育改变,体现在企—校、校—师、师—生、生—资这四大关系的巨大转变。这些转变将直接影响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与规模,甚至引发职业学校教育的系统变革。

  从“教育+互联网”到“互联网+教育”,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,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地位的转变。

  转变:“互联网+”时代与职业教育四对关系

  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企业、学校、教师、学生和学习资源,进而构成四对关系,分别为:校企关系、校师关系、师生关系和生资关系。互联网极有可能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关系架构,这四对关系将随着互联网的渗入发生系统化变革。

  企业与学校——从合作与伙伴到共生与互助。校企关系是职业教育宏观层面最关键的一对关系,我们往往将其定义成“合作”关系或“伙伴”关系,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将二者相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随着“互联网+”、大数据、云计算和智能制造的发展,产业结构逐步调整,职业更迭越加频繁,校企合作重点将向两个方面转移:一是围绕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深化,二是基于区域竞争的互助关系拓展。这是由于,职业人才动态化调整将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,大中型企业尚可自我培训员工,中小企业则寄望于职业学校。而“零时差”的培养学校难以独自完成,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将逐渐转为自身主动行为,企业主动实施的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将更加广泛,使得校企关系将从“合作”走向“共生”。与此同时,互联网广阔的信息平台,使得跨国、跨地域的校企合作变为可能,基于全产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,员工的培养与培训将逐步走向精益化和系统化,校企关系逐渐从“合作”走向“互助”。

  学校与教师——从管从与主仆到平台与舞者。在中观层面,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是影响教育实施过程和效果的关键。目前,教师的工作来自并主要服务于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,而未来,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跨校在线教学将广泛应用,使得教师有更多机会和精力提供专业教学服务,教师的教学服务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,跨校、跨区域甚至跨国的教学将成为教学常态,而学校通过购买资源和教学服务来弥补校内教师不足也将不足为奇。也就是说,教师的教学服务将不再指向单一的学校雇主,教师具有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,成为尽享其乐的“舞者”。

  教师与学生——从直面与传授到多维与陌生。长久以来,教师和学生主要基于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,体传身授职业技能和素养,从学习形式上说,师生关系是“直面”性的。从学习内容载体的角度讲,教师是学习内容的传授者,学生是接受者。在互联网时代,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多样化,链接师生关系的知识载体会发生本质变化。师生关系更多地向网络转移,并且多数集中于非教学行为,课余时间的互动将成为师生关系建立和维护的纽带,师生关系将从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“师徒”情感转变为“导师—助手”关系。基于互联网的优质在线学习资源以及在线答疑,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师的专业水平面临巨大考验,同时引发师生面对面交流的逐渐减少,学生对教师的“陌生”感逐渐显现。

  学生与学习资源——从单向与获取到情感与交互。学生和学习资源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微观层面最核心的一对关系。由于每一种学习资源本身所能承载的内容是固定、有限、静态的,所以学习本身是学生对于知识获取和技能养成等“单向”的行为,也就构成了学生与学习资源的关系。新业态下,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资源与学生之间是基于感情和交互行为的,缺少温度和情感体验的单向传递将不受欢迎,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学习资源将难以生存。

  应对: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职业院校办学转型

  重视、适应和用好“互联网+”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。拥抱“互联网+”,积极迎合互联网时代带来新要求,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改革,尤其要在学校的办学理念、管理理念、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学习资源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。

  开放办学,探寻基于共生与互助的多样合作。随着互联网时代校企“共生”关系的深化和“互助”关系的拓展,职业学校办学更加开放,在保持学历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同时,积极融入行业企业的劳动力培训市场,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企业大学,与社区共建社区学院,发展远程教育,建设虚拟学校、网上学校,开发企业网络课程等途径,在学徒培养、员工入职培训、转岗培训、技术升级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;同时,建立快速反应机制,及时准确掌握行业发展动态,快速调整专业设置、培养规模、课程内容,实施学制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,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成本,在协助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扩展职业学校的内涵与外延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,职业学校应从培养学生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,甚至全产业链职业能力拓展,将人才培养、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融入产业链的切入点,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人才供给方参与到整个产业中。

  转变理念,形成基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管理制度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平台的完善,职业学校要逐步由“办学校”向“办平台”过渡,即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平台,而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。由此,学校的管理重心要从服务学校的发展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,调整管理理念、机构设置、激励机制等。在技术层面,建设管理可视化、智能化、科学化的智慧校园管理体系;构建协同办公平台,动态呈现校园各项数据及工作进展;基于云平台技术开展智能化、人性化的信息推送、数据分析等服务;搭建身份认证、学习进程跟踪、教学进程监控等系统,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。

  教师培训,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。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,是转变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。互联网时代,职业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侧重两大方面,一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网络课件制作,提高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、改造和使用能力;二是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与软件的使用,提升教师远程操作计算机和学习终端设备的能力。其中培训形式尤为关键,教师只有亲身体验并实践才能形成上述两种信息技术能力,这就要求培训内容要基于现有的真实的学习内容,形式是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和操作完成的。

  资源改造,开发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。职业院校开发了大量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,但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学习者需求的考虑,因此必须及时完成对“教学资源”向“学习资源”的改造。一方面,改造要体现可视性和交互性,可将纸质文本转变为图表、动画或视频,在纸质教科书中或者在操作设备旁提供二维码,移动终端扫描即可拓展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,从而将传统的“一维”资源改造成“三维”甚至“四维”教学资源;另一方面,构建信息主动推送机制,将原来文本的、整体化的课程信息进行切割,依据教学进度向移动学习终端定时推送,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。